Skip to main content

你的Like不是Cash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近期有一篇文章,标题还挺耸动:“Joe Nicchi is global hero for taking on corrupt ‘influencers’ – Stephen Jardine”,大意翻译是“乔尼兹因对抗贪得无厌的‘网红’成为全球英雄。”

谁是乔尼兹?他不是什么商界名人或富豪,也没有任何靠山,竟可以如此豪言讨伐行走趋势大道的网红们。直至在Reddit”被出名“之后,大家方知道他是一名在洛杉矶卖雪糕的小贩。2014年,他开始营业时,与其他商家一样,在社交媒体小有名气。他接受BBC采访时说,过去几个月一直很多网红频频占他便宜,即要求免费雪糕。不少苛索无度的人想用一张Instagram照片、Stories或文章来"付费",并声称自己有很高曝光率,可以增加客源和推广他的雪糕。

有一句话说得好,赞数是无法缴付任何账单(online likes don’t pay the bills),成为广为人知的知名雪糕小贩后,生意自然会火红,但之前所付出的免费雪糕呢?这些生意成本也是一笔账,乔尼兹已经厌倦这样的网红经济生态和陋习。令他炸爆的是在6月27日,有人问他可否赞助300个雪榚换取“曝光机会”(原话:exposure),“这个是他们最喜欢用的词汇。”套一句俗语,不问哪里知道,但恐怕在错的时机问错人。他情绪大爆发,写了一个告示牌,指“网红要付双倍”,接着上载到Instagram。这样的行为也掀起一番讨论,很多网民留言大力赞赏。



网红电邮惹怒度假村老板

乔尼兹不是第一个人谴责贪婪的网红们,4月份,菲律宾北苏里高省卢纳将军城的White Banana Beach Club度假村在脸书发帖,声称不断有网红不断电邮,要求互惠合作,而度假村负责人明确拒绝这样的要求。简单来说,他们希望可以免费吃住。这间度假村位置是在一个岛上,具备纯朴大自然的建筑风格,沿着锡亚高的图亚森沙滩(Siargao’s Tuason Beach)。这样的美景吸引不少人来询问。度假村老板Gianluca Casaccia则说,在没有社交媒体宣传以前,这间度假村已经吸引不少人居住,并不是网红时代造就他们。

究竟网红们如何“惹怒”了他?他接受CNN访问时提了一个例子:“Hi, I'm an influencer, we like your place, we're staying from xxx February to xxx February, we're three people, you provide food and drinks and we draft an Instagram post and we tag you on our story."单凭这么简单的电邮就想要获得一晚价值近190令吉住宿,对老板老说肯定说不过去。然而,是否真的从此断绝与网红们合作?对方还是愿意和“真正的网红”合作,就是大概要有50万名真粉丝。他称,很多来邮询问的网红们,其社交媒体少过2000名粉丝,又如何发挥所谓的影响力呢?

商家也剥削网红

回到一个要点:向商家争取免费商品和服务到底有没有问题?Gianluca Casaccia站稳立场说,“Pay your bills.”不过,商业合作本来也讲究网红诚意和未来潜在价值。“不问哪里知道”,不排除一些认真在经营的网红们,希望能以诚恳打动商家,我也认同,机会是问出来的。关键或许不是错在“投石问路”,而在于网红们的态度和所建议的行销方案。

网红经济底下,究竟是泡沫着,还是有利可图?上述现象,如果民众把矛头指向这些网红们,未免也过于偏面。试想想,粉丝数过几百万的网红们或许真的可选择想要合作的商家和品牌,最大卖点是其粉丝是拥有庞大消费力。那么微型网红自然也不好过,要在网红时代破茧或突围是需要勇气,如何在没有固定经济能力支撑下,还要有余力自理三餐和制作影片上传到社交媒体,这也是一门功夫。我曾耳闻有商家出价300令吉,但要求网红拍一个(或两个)视频、写几则贴文(我细节倒不记得清楚),用低廉价格一次过买了创意、劳力、粉丝群和宣传渠道,这是一笔多么划算的交易。

姑且不论商家品牌知名度和规模,拍一条视频不是一件易事,拍得太简单会被嫌弃,拍得太精致会得不偿失。当中还牵涉如何置入行销,考验的是创意内容。不难发现,商家会愿意投入资金在很有创意的网红身上,对比预算几万或几十万令吉找广告公司拍摄,将预算控制在1万令吉,说不定还能有惊艳的作品,甚至还可以利用网红的人气推销。某种程度上,迎合新生代手机看视频的习惯,视频流量、转发热度、话题性、视频创意都是深刻让人记住品牌的要点。究竟谁比较有利?换一个层面,也有商家会认为网红们不称职,那么商家就要回顾到是否找到匹配的网红,能够精准表达产品定位和价值?还是因为相中对方的粉丝群和名气,最终选到不合适的人选,无法将对方的粉丝转化成消费力?此文就不接着谈。



微型网红要学会保护自己

微型网红们是这场经济模式底下最辛苦的一群,要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是一个必须学习的功课,诸如帮商家推广的视频挂在网上的期限、学会定出合理价格而不要做坏市场、与商家经营长期和健康的合作关系之类。很多人会说网红们是时下新经济时代分红最多的,毕竟很多人看到直播主每个月收入高达四五位数,陆续还会有各种歧见,比方说女性玩电竞比较占优势、商家都爱找颜值高女主播、小露性感可以刺激流量之类。换一个角度想,那么观看女主播销售时,男士们难不成会下手买口红、服装、化妆品等?更多时候男士们都在看,下单的几率可能不高。当然在直播领域,刷礼物和奖赏给主播是可以成为一条盈利管道,但又有几个又能力把这些流量变现(钱),赚得盆满钵盈?

毕竟Like不是Cash,网红和商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按赞、看过、分享,但谁能去影响粉丝们消费?更多时候是网红们的视频内容和可信度,商家的品牌效应。如今,大家爱看视频,但更多是短视频,内容直接戳中笑点,要如何凭视频去吸引眼球之余又能变成现钱,吸引商家青睐?还有一个核心问题,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多兼职网红者,而恰恰却能拉住不少观众。他们或许不在意利润,而趋向建构知名度,全职网红经济是不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倒是变成一个问号。

备注:原想写视频(直播)时代的经济分红,但碍于此文篇幅很长,根本就是一小专题了……在此搁笔吧!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跳不出箱子,就丢!

Always think out of the box, but somehow customer always want boxes but not ideas. 突然想到上述的句子,浅显易懂,相信不用我再翻译。这段话跟我近期所写的文有关,当你有一个超前的想法或产品,在讲解或告诉客人时,对方听完整体概念和价值,突然说能不能举一个实际生活的例子或类比,再不然给我样品看看。当下你会怎么做?第一、告诉他目前市面上没有类似产品,我只能提供一个概念;第二、尽最大能力找到相关的产品做对比,让顾客容易理解。 无论什么答案就会直指到本身是否有能力传达这份产品的价值概念和用途,如果需要用到一个生活物品去阐明自身新颖的概念,是不是意味自己的概念还不够超前,或者为了迎合顾客接受程度,得把突破超前的想法降级。举一个例子,几个月前的无人飞行车,如果没有任何模型,展览者只是卖一个想像,能不能说服大众本身的无人飞行车概念?其实不能,因为之前已有人研发出相同的产品,大家会很快联想到无人飞行车就是类似亿航、大力Terrafugia。一旦要卖一个想法,还得顾虑社会需求,有没有需要一个这样的想法。 这是马来西亚无人机企业AeroDyne展出了首架无人机概念车“Vector”(图:截图自Kementerian Pembangunan Usahawan官方脸书) 苹果麦金塔面世时,如果贾伯斯说,“我们要卖一个更厉害的电脑”和“我们要卖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设计。”两种结局会有所不同,苹果会不会维持至今也可能是未知数。如今,这可能无关市场行销,而是顾客在碎片信息时代,希望能看到直接和容易消化的产品,缺乏想象者越来越多。好比5G网速,最长听到的是5G网络可以让你在1秒以内下载5GB的电影。这是一个很好入脑的例子,让大家可以马上联想到5G的迅速。不过,5G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网速,更多是一个全新的生活形态,包括路上会出现更多无人车、无人机,踏入物联网时代。 实际上,很多人搞不好更喜欢浏览视频毫无停滞,为何还要下载电影占空间?这里有潜在的因素,那就是5G数据网络不便宜。英国最大电信营运商EE所售卖的5G手机数据配套是每个月54英镑(大约285令吉),而且只有10GB。如果要120GB, 每个月要价74英镑(约391令吉)。英国BBC电视台5月份做5G电视直播,则因为流量用完,直...

社媒为新冠肺炎资讯把关

城中最新的话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新冠肺炎,2019-nCoV),即使政府讲明会提控散播谣言和假消息的人,很多人还是追求独家第一,非常热心的传播信息。因此,只要网络流传出什么资讯,都会引起风吹草动,以致人心惶惶。 目前我国卫生部是做足资讯透明和让公众有知情权,每天都有一场记者会,报告最新详情。   Photo by Macau Photo Agency on Unsplash 为了杜绝和限制散播不实的疫情信息,脸书和推特也采取严谨措施,确保民众能取得有用的资讯和支援。只要用户搜索“coronavirus”、“chinavirus”等关键字,页面会引导用户到马来西亚卫生部的官方网页(http://www.moh.gov.my/),查看最新的疫情资料和数据。然而,略为可惜的,如果搜索中文词汇如“武汉肺炎”、“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冠状病毒”等,则不会出现有关的告示。倘若想要严密的克制假消息流传,或许也要在语言设定上灵活调整,无论英文、中文或其他相关语文。 作为新生代喜爱的视频平台抖音(TikTok)也参与一份。该平台并要求用户利用各种权威的资源,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信息验证视频内容是否属实。同时,也鼓励用户立即举报任何可疑的视频内容。用户一旦搜索关于“coronavirus”或“chinacoronavirus”等标签,上方皆会显示有关告示。 不过,在这个疫情蔓延时刻,我倒不认同是一个好时机去消费这个公共卫生问题。脸书或群组都有受过这类流传的图文。无论制作视频、文案或任何恶搞图,都应该尊重这些病患,以及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如今,好好保护自己,汲取正确的资讯,不要随假资讯闻鸡起舞。有时所谓的“独家”都未必是真实,弄到人们恐慌予谁有利?

你向往什么新常态?

科技在新常态底下如何影响一个人?这句话有好几个部分可以拆解,从科技、新常态和影响都分别能好好探究。每个人对科技的理解范畴都不同,有者锁定在手机、社交媒体和常用的应用程式;有些人则融入智能生活模式,尝试更多新颖科技产品。若再扩大想像范围,还可以借助《西部世界》、《碳变》这类科幻连续剧所设下的经纬度,去探讨人机共存的哲学议题。 随着我国新冠病毒病的疫情开始有好转,不少人已在谈论要适应新常态。掌握了科技是否意味融入了新常态?以主流言论来判定,可以做此定调。疫情结束不代表可以回到过去,肯定是迎接全新的格局。然而,掌握什么科技才算是适应了新常态?我们或许还没有特斯拉、无人机外送、飞行汽车等,但整体数码发展原先需多一年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一场全球大流行病把大家推前一大步,至少很多对居家办公、视讯平台、外卖和电子钱包不再陌生,甚至变得操作娴熟。 疫情底下,很多人提出疑问,智能城市到底发挥了哪些功效。最基本的做法,政府便推出了各类追踪应用程式,我国就有三款——My Sejahtera、Gerak Malaysia和My Trace,体现了数码政府的优势,至少遇到路障时,人们展示二维码就能通过,减轻执法人力负担。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质疑为什么不做一个应用程式涵盖所有功能?以中国抗疫为例,他们采用健康码做法,只有获得健康绿色码才能通行,红、黄色则禁止出门。然而,健康码是如何判定一个人该取得什么颜色的二维码?这回归到背后的大数据库演算,没人可提供任何答案。 对于商家,常被提到的字眼是数码转型,学习从线下搬到线上。惟,不是一个响指即可解决,是要如何转对?疫情期间,消费者和企业公司都倚重社交媒体行销,尤其饮食和零售此次取得很大成效,延长了生命周期,开拓新销路。新常态后,或许要构思如何保温,吸引消费者继续支持下去。对于旅游业者、五金店、中药行、复印店、汽车业、艺术工作者等等,又需要学会哪些科技突破困境? 昔日可能要借助网红推销,如今各家老板亲自出面,平实朴素的直播也可能掀起热潮。中国有抖音、小红书,但我还没有发现到本土有类似平台,当然也还没走到使用小程序推广业务的地步。根据网络调查,疫情期间,视频远比照片来得吸引,直播教学烹饪、绘画、开箱、演唱或时事对谈极受网民欢迎。然而,每个行业是否适用直播推广?唯有一试才知道。新常态的大马,预计网络直播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