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HBO在2016年推出一套连续剧《西部世界》, 剧情大胆建构了一个人机共处的想象。故事围绕在一个巨型主题公园,住满了高度仿真人类的AI机器人。 这个公园的用意是让进来消遣的游客可以随意命令和处置机器人, 而剧中的机器人早已被设置任务,会主动与游客搭讪和玩乐等等。 然而,这套美剧赋予机器人有自我觉醒的能力, 并开始反抗人类的控制……
这部剧充满各种深涩及需慢慢咀嚼的思路和故事线,令这套美剧当时迅速蹿红起来,当中的福特(由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所饰演)可说是整部剧的灵魂。这套剧也探讨很多宗教、道德和哲理,当掌管《西部世界》故事的设计师Sizemore推介Odyssey故事线时,福特就说了一段话:
“the guest don't return for the obvious things we do, the garish things. They come back because of the subtleties the details. They come back because they discover something they imagine no one had ever noticed before, something they fall in love with. They're not looking for story that tells them who they are, they already know who they are. They're here because they want a glimpse of who they could be.”
Guest指的就是进来乐园的游客,会令他们流连的不是故事线,而是可以自由和随心所欲的做自己,以及那些他们认为无人发现的细节。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句,他们会在这里是想一瞥自己可以变成谁(身份)。
然而,想要让机器人与人类无缝接轨,甚至能畅所欲言,或许这几十年都未必能看得到。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2017年曾接受采访说,不必担心《西部世界》的内容会变成现实。他指人工智能不会有自我意识,也没有欲望,而人类设计的程序是要求它们百分之百的客观,帮助人类创造财富或设计更好的产品。换一个角度,倘若从VR的方面发展,倒是还有可能性,但就不全然是可以“为所欲为”,始终局限在设定好的故事或游戏剧情。
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的光景不是没有人想过。若读过台湾作家九把刀的《杀手》系列, 想必还记得杀手要遵守3大法则,不然就很快Game Over。关于机器人的出现, 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就创造出“机器人三定律”, 他在1942年的短篇小说“Runaround”提出这些定律: 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 除非违背第一条定律,不然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第三、 除非违背第一和第二条定律,不然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虽说是文学书写手法,始料不及的日后很多与机器人相关的电影或作品都会引用这个定律,持续基于这个理论延伸出各种机器人的守则和规律。
这位作家早在1992年逝世, 没有机会见证苹果语音助理Siri在2011年的诞生, 不然这个新发明会令他对机器人大幅改观。若要更早的说,阿诺·施瓦辛格在1984年所饰演的The Terminator(终结者,型号为T-800)应该超乎大家对科技的想象。这副结合超合金机械骨骼和人类皮肤的混合体,导演卡梅隆并没有把这个机器人塑造成冷血的杀手,在第二集时,他就让终结者与主角有着亲密的情感。后来的1987年美国电影《机械战警》(Robocop)则出现了比较有可能会发生的光景,为人类接上机器躯体,主角墨菲(由彼得·威勒,Peter Weller饰演)就成为一个Cyborg(半人半机械),保留了他作为人类的情绪、行为和价值判断。
电影可以很天马行空的突破各种限制,实际上, 机器人要理解人类社会还是有一段距离。 正如机器人会主动搭讪这件事,必须读懂人类的用语和句式, 以及马上回应和给出精准答案。这个情况就好像呼叫Siri、 谷歌语音助理等,只能一问一答,有时还会答非所问, 无法真的能聊天或成为促膝夜谈的知心朋友。对比《西部世界》,最后的Host会依据设计者所赋予的“假记忆”不断去寻找,让自我意识萌芽以后,继续壮大起来,“wake from your sleep”。从沉睡中苏醒,打破人类枷锁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可以这样想像,假设同事都是机器人,对方可以像人类一样吹捧老板,拼命拍马屁,加班不用加钱,完全没有情绪问题。人类的故事就真的要改写了。
近年,机器人早已走进人类生活, 例如日本研发的人形AI主播艾丽卡、 拥有高知名度的社交机器人索菲亚, 之前中国新华社还打造AI合成主播, 用人工智能技术模仿真人主播的形象和声音朗读新闻。可别以为我国只会往飞行车发展,大马也投入AI机器人市场, 成功研制出具备语音检测与识别能力的“亚当”, 但对方并没有覆盖人脸皮肤,依然维持机器人的模样。
然而,当开发AI机器人需要征求人脸就有些许恐怖了。 一家不知名的科技公司透过仲介公司Geomiq发布消息, 愿意出价10万英镑购买“人脸使用权”。姑且不论是否成事, 但想想未来会有三四个“你”,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再提出一个隐私疑虑,假设未来通行刷脸付账, 而这个机器人不幸被“骇”了,会否发生盗刷事件? 或者恶意人士命令机器人打劫,届时会不会面临牢狱之灾?对此, 全球是否已经准备迎接这些挑战?
这部剧充满各种深涩及需慢慢咀嚼的思路和故事线,令这套美剧当时迅速蹿红起来,当中的福特(由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所饰演)可说是整部剧的灵魂。这套剧也探讨很多宗教、道德和哲理,当掌管《西部世界》故事的设计师Sizemore推介Odyssey故事线时,福特就说了一段话:
They're not looking for story that tells them who they are, they already know who they are.
“the guest don't return for the obvious things we do, the garish things. They come back because of the subtleties the details. They come back because they discover something they imagine no one had ever noticed before, something they fall in love with. They're not looking for story that tells them who they are, they already know who they are. They're here because they want a glimpse of who they could be.”
Guest指的就是进来乐园的游客,会令他们流连的不是故事线,而是可以自由和随心所欲的做自己,以及那些他们认为无人发现的细节。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句,他们会在这里是想一瞥自己可以变成谁(身份)。
然而,想要让机器人与人类无缝接轨,甚至能畅所欲言,或许这几十年都未必能看得到。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2017年曾接受采访说,不必担心《西部世界》的内容会变成现实。他指人工智能不会有自我意识,也没有欲望,而人类设计的程序是要求它们百分之百的客观,帮助人类创造财富或设计更好的产品。换一个角度,倘若从VR的方面发展,倒是还有可能性,但就不全然是可以“为所欲为”,始终局限在设定好的故事或游戏剧情。
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的光景不是没有人想过。若读过台湾作家九把刀的《杀手》系列,
终结者故事始于人类(Skynet),也毁在人类。
这位作家早在1992年逝世,
电影可以很天马行空的突破各种限制,实际上,
这位“亚当”只是在第一阶段,只具备语音检测与识别能力
近年,机器人早已走进人类生活,
然而,当开发AI机器人需要征求人脸就有些许恐怖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