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人造肉更健康?

(Photo by Paul Hermann on Unsplash)
人造肉会不会更健康?没有人可以给准确的答案,但,每样新食品诞生,总有人想要去比对现有的产品,仔细检测各个层面,看何者更为优异。尤其涉及到长期在市场销售和进入众人嘴巴的产品,谁能预估有关食品所构成的未来影响。
过往很多人高喊少吃肉救地球,如今为了救地球,你愿不愿意牺牲个人饮食习惯?这道题目就好像询问一个人要不要割肉喂鹰,舍己救地球这么伟大的命题。说实话,并非每个人有崇高的精神理想,每个人的饮食习惯背后都有其独特原因。比方说要求禁止一次性的塑料吸管,对残障人士或病人而言,他们恐会不同意。然而,禁塑政策推出后,是否有顾虑到这班少数群体的福利?

什么是人造肉?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Lightlife、Modern Meadow、Mosa Meat以及Finless Food都是灸手可热的人造肉产业,但要务必划清人造肉定义:第一、是基于植物蛋白所配制的“素肉”,拥有肉的外表、颜色和口感;第二、采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植实验室肉类,姑且也能称为“试管肉”。
人造肉与素肉差别
这些人造肉与平常吃到的素肉、素鸭、素鱼有什么差别?最大差异或许是食材和烹调方式。人造肉是抽取植物蛋白所制成,过往餐桌上的素肉都是由菌类、豆腐或豆皮而制,接着借用味道、酱料烹调而成。人造肉改变了豌豆、蘑菇蛋白的蛋白结构,再加入调味料,让人造肉有肉的质感味道。进一步聊的话,为什么用豌豆蛋白?除了涵盖更多人类所需的氨基酸,价”格也比较稳定,没有太大起伏。
(Photo : Beyond Meat Facebook)

至于普遍上大家所熟悉的素肉,没有太复杂的成分,面筋和豆类制品是主要食材,比方说素鸡,实际上由黄豆加工而成,将一片片的豆皮卷起来变成“鸡腿”形状,经过蒸煮定型。需知的,这类以豆制品为原料的素肉通常含有氯化镁、盐、焦糖色素及油脂。素肉加入调味料和塑形后,再看需要什么风味而经油炸,增添口感。有些素肉口感、肌理纹路、颜色、香味越来越倾向真肉,有时素食人士吃了以后,都难以置信可以制成如此真实的仿肉口感。

对于在实验室里培植的人造肉,则是抽取动物干细胞培植成肌肉,然后再变成肉条,搅成肉碎而成肉饼。现阶段当然还无法配制完整的一个真肉块,毕竟真肉还是有血水、脂肪和筋膜之类,人造肉还是得要借助外来食物来上色,比方说用甜菜根汁上色。人造肉是很像肉饼,或许不那么多汁。

(Photo by Aditya Romansa on Unsplash)

连锁店销售人造肉

肯德基先前已开卖人造炸鸡肉了,麦当劳和汉堡王也跟随脚步,日前中国更是推出人造肉月饼、人造肉狮子头。想必市面上已有客源愿意付出比较昂贵的价格去享用人造肉餐点。这里难以界定顾客群是不是素食者,但可以认定是爱护环境和愿意尝试新品的人群,研究显示用肌肉干细胞培植的人造肉可以减少饲养牲畜所需的土地和净水资源,也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吃掉的肉类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因此也催生中国人造肉产业迅速发展。人造肉能不能取代日常人类所吃的真肉,恐怕短期内还无法做到。
不妨谈谈人造肉会不会掀起全球饮食革命?如果股票价格可以反映市场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那么需求量可谓真的火红。2019年5月份,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挂牌后,第一天股价就爆涨163%,闭市价格为65.75美元,截至9月3日,股价已经提高至163.15美元,涨幅大约100美元。国际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也有数据显示,人造肉市场规模会逐年攀升,2019年或达到121亿美元,直至2025年会飙高逾一倍,达到279亿美元。

从健康角度出发,到底人造肉健不健康? 国际知名数据分析公司Statista报告,汉堡王和肯德基的人造肉饱和脂肪反而更高,胆固醇看起来则比真肉少很多。饱和脂肪肯定并非健康的东西,想当然耳,人类也不全然每天三餐吃人造肉,因此要均衡饮食才是上上策。

现阶段,人造肉的制作过程看似非常健康,比如采用甜菜根汁上色。未来大量生产时,如何确保企业不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用人造色素?在天然与加工食品之间,我们无法知道后者添加了多少化学物质,特别在于未来会不会出现“客制食品”,假设某人对花生敏感,可以购买人造花生。可以预见,陆续或出现人造海鲜、人造鸡蛋、人造鸡肉等产品。

若疑虑心很重,未来人造肉普及化以后,企业餐馆会不会遵守规范的人造肉制作工序,还是会衍生所谓的“假食物”或黑心食品?这些都是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悲剧。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跳不出箱子,就丢!

Always think out of the box, but somehow customer always want boxes but not ideas. 突然想到上述的句子,浅显易懂,相信不用我再翻译。这段话跟我近期所写的文有关,当你有一个超前的想法或产品,在讲解或告诉客人时,对方听完整体概念和价值,突然说能不能举一个实际生活的例子或类比,再不然给我样品看看。当下你会怎么做?第一、告诉他目前市面上没有类似产品,我只能提供一个概念;第二、尽最大能力找到相关的产品做对比,让顾客容易理解。 无论什么答案就会直指到本身是否有能力传达这份产品的价值概念和用途,如果需要用到一个生活物品去阐明自身新颖的概念,是不是意味自己的概念还不够超前,或者为了迎合顾客接受程度,得把突破超前的想法降级。举一个例子,几个月前的无人飞行车,如果没有任何模型,展览者只是卖一个想像,能不能说服大众本身的无人飞行车概念?其实不能,因为之前已有人研发出相同的产品,大家会很快联想到无人飞行车就是类似亿航、大力Terrafugia。一旦要卖一个想法,还得顾虑社会需求,有没有需要一个这样的想法。 这是马来西亚无人机企业AeroDyne展出了首架无人机概念车“Vector”(图:截图自Kementerian Pembangunan Usahawan官方脸书) 苹果麦金塔面世时,如果贾伯斯说,“我们要卖一个更厉害的电脑”和“我们要卖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设计。”两种结局会有所不同,苹果会不会维持至今也可能是未知数。如今,这可能无关市场行销,而是顾客在碎片信息时代,希望能看到直接和容易消化的产品,缺乏想象者越来越多。好比5G网速,最长听到的是5G网络可以让你在1秒以内下载5GB的电影。这是一个很好入脑的例子,让大家可以马上联想到5G的迅速。不过,5G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网速,更多是一个全新的生活形态,包括路上会出现更多无人车、无人机,踏入物联网时代。 实际上,很多人搞不好更喜欢浏览视频毫无停滞,为何还要下载电影占空间?这里有潜在的因素,那就是5G数据网络不便宜。英国最大电信营运商EE所售卖的5G手机数据配套是每个月54英镑(大约285令吉),而且只有10GB。如果要120GB, 每个月要价74英镑(约391令吉)。英国BBC电视台5月份做5G电视直播,则因为流量用完,直...

社媒为新冠肺炎资讯把关

城中最新的话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新冠肺炎,2019-nCoV),即使政府讲明会提控散播谣言和假消息的人,很多人还是追求独家第一,非常热心的传播信息。因此,只要网络流传出什么资讯,都会引起风吹草动,以致人心惶惶。 目前我国卫生部是做足资讯透明和让公众有知情权,每天都有一场记者会,报告最新详情。   Photo by Macau Photo Agency on Unsplash 为了杜绝和限制散播不实的疫情信息,脸书和推特也采取严谨措施,确保民众能取得有用的资讯和支援。只要用户搜索“coronavirus”、“chinavirus”等关键字,页面会引导用户到马来西亚卫生部的官方网页(http://www.moh.gov.my/),查看最新的疫情资料和数据。然而,略为可惜的,如果搜索中文词汇如“武汉肺炎”、“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冠状病毒”等,则不会出现有关的告示。倘若想要严密的克制假消息流传,或许也要在语言设定上灵活调整,无论英文、中文或其他相关语文。 作为新生代喜爱的视频平台抖音(TikTok)也参与一份。该平台并要求用户利用各种权威的资源,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信息验证视频内容是否属实。同时,也鼓励用户立即举报任何可疑的视频内容。用户一旦搜索关于“coronavirus”或“chinacoronavirus”等标签,上方皆会显示有关告示。 不过,在这个疫情蔓延时刻,我倒不认同是一个好时机去消费这个公共卫生问题。脸书或群组都有受过这类流传的图文。无论制作视频、文案或任何恶搞图,都应该尊重这些病患,以及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如今,好好保护自己,汲取正确的资讯,不要随假资讯闻鸡起舞。有时所谓的“独家”都未必是真实,弄到人们恐慌予谁有利?

你向往什么新常态?

科技在新常态底下如何影响一个人?这句话有好几个部分可以拆解,从科技、新常态和影响都分别能好好探究。每个人对科技的理解范畴都不同,有者锁定在手机、社交媒体和常用的应用程式;有些人则融入智能生活模式,尝试更多新颖科技产品。若再扩大想像范围,还可以借助《西部世界》、《碳变》这类科幻连续剧所设下的经纬度,去探讨人机共存的哲学议题。 随着我国新冠病毒病的疫情开始有好转,不少人已在谈论要适应新常态。掌握了科技是否意味融入了新常态?以主流言论来判定,可以做此定调。疫情结束不代表可以回到过去,肯定是迎接全新的格局。然而,掌握什么科技才算是适应了新常态?我们或许还没有特斯拉、无人机外送、飞行汽车等,但整体数码发展原先需多一年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一场全球大流行病把大家推前一大步,至少很多对居家办公、视讯平台、外卖和电子钱包不再陌生,甚至变得操作娴熟。 疫情底下,很多人提出疑问,智能城市到底发挥了哪些功效。最基本的做法,政府便推出了各类追踪应用程式,我国就有三款——My Sejahtera、Gerak Malaysia和My Trace,体现了数码政府的优势,至少遇到路障时,人们展示二维码就能通过,减轻执法人力负担。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质疑为什么不做一个应用程式涵盖所有功能?以中国抗疫为例,他们采用健康码做法,只有获得健康绿色码才能通行,红、黄色则禁止出门。然而,健康码是如何判定一个人该取得什么颜色的二维码?这回归到背后的大数据库演算,没人可提供任何答案。 对于商家,常被提到的字眼是数码转型,学习从线下搬到线上。惟,不是一个响指即可解决,是要如何转对?疫情期间,消费者和企业公司都倚重社交媒体行销,尤其饮食和零售此次取得很大成效,延长了生命周期,开拓新销路。新常态后,或许要构思如何保温,吸引消费者继续支持下去。对于旅游业者、五金店、中药行、复印店、汽车业、艺术工作者等等,又需要学会哪些科技突破困境? 昔日可能要借助网红推销,如今各家老板亲自出面,平实朴素的直播也可能掀起热潮。中国有抖音、小红书,但我还没有发现到本土有类似平台,当然也还没走到使用小程序推广业务的地步。根据网络调查,疫情期间,视频远比照片来得吸引,直播教学烹饪、绘画、开箱、演唱或时事对谈极受网民欢迎。然而,每个行业是否适用直播推广?唯有一试才知道。新常态的大马,预计网络直播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