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新常态底下如何影响一个人?这句话有好几个部分可以拆解,从科技、新常态和影响都分别能好好探究。每个人对科技的理解范畴都不同,有者锁定在手机、社交媒体和常用的应用程式;有些人则融入智能生活模式,尝试更多新颖科技产品。若再扩大想像范围,还可以借助《西部世界》、《碳变》这类科幻连续剧所设下的经纬度,去探讨人机共存的哲学议题。 随着我国新冠病毒病的疫情开始有好转,不少人已在谈论要适应新常态。掌握了科技是否意味融入了新常态?以主流言论来判定,可以做此定调。疫情结束不代表可以回到过去,肯定是迎接全新的格局。然而,掌握什么科技才算是适应了新常态?我们或许还没有特斯拉、无人机外送、飞行汽车等,但整体数码发展原先需多一年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一场全球大流行病把大家推前一大步,至少很多对居家办公、视讯平台、外卖和电子钱包不再陌生,甚至变得操作娴熟。 疫情底下,很多人提出疑问,智能城市到底发挥了哪些功效。最基本的做法,政府便推出了各类追踪应用程式,我国就有三款——My Sejahtera、Gerak Malaysia和My Trace,体现了数码政府的优势,至少遇到路障时,人们展示二维码就能通过,减轻执法人力负担。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质疑为什么不做一个应用程式涵盖所有功能?以中国抗疫为例,他们采用健康码做法,只有获得健康绿色码才能通行,红、黄色则禁止出门。然而,健康码是如何判定一个人该取得什么颜色的二维码?这回归到背后的大数据库演算,没人可提供任何答案。 对于商家,常被提到的字眼是数码转型,学习从线下搬到线上。惟,不是一个响指即可解决,是要如何转对?疫情期间,消费者和企业公司都倚重社交媒体行销,尤其饮食和零售此次取得很大成效,延长了生命周期,开拓新销路。新常态后,或许要构思如何保温,吸引消费者继续支持下去。对于旅游业者、五金店、中药行、复印店、汽车业、艺术工作者等等,又需要学会哪些科技突破困境? 昔日可能要借助网红推销,如今各家老板亲自出面,平实朴素的直播也可能掀起热潮。中国有抖音、小红书,但我还没有发现到本土有类似平台,当然也还没走到使用小程序推广业务的地步。根据网络调查,疫情期间,视频远比照片来得吸引,直播教学烹饪、绘画、开箱、演唱或时事对谈极受网民欢迎。然而,每个行业是否适用直播推广?唯有一试才知道。新常态的大马,预计网络直播会带...
城中最新的话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新冠肺炎,2019-nCoV),即使政府讲明会提控散播谣言和假消息的人,很多人还是追求独家第一,非常热心的传播信息。因此,只要网络流传出什么资讯,都会引起风吹草动,以致人心惶惶。 目前我国卫生部是做足资讯透明和让公众有知情权,每天都有一场记者会,报告最新详情。 Photo by Macau Photo Agency on Unsplash 为了杜绝和限制散播不实的疫情信息,脸书和推特也采取严谨措施,确保民众能取得有用的资讯和支援。只要用户搜索“coronavirus”、“chinavirus”等关键字,页面会引导用户到马来西亚卫生部的官方网页(http://www.moh.gov.my/),查看最新的疫情资料和数据。然而,略为可惜的,如果搜索中文词汇如“武汉肺炎”、“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冠状病毒”等,则不会出现有关的告示。倘若想要严密的克制假消息流传,或许也要在语言设定上灵活调整,无论英文、中文或其他相关语文。 作为新生代喜爱的视频平台抖音(TikTok)也参与一份。该平台并要求用户利用各种权威的资源,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信息验证视频内容是否属实。同时,也鼓励用户立即举报任何可疑的视频内容。用户一旦搜索关于“coronavirus”或“chinacoronavirus”等标签,上方皆会显示有关告示。 不过,在这个疫情蔓延时刻,我倒不认同是一个好时机去消费这个公共卫生问题。脸书或群组都有受过这类流传的图文。无论制作视频、文案或任何恶搞图,都应该尊重这些病患,以及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如今,好好保护自己,汲取正确的资讯,不要随假资讯闻鸡起舞。有时所谓的“独家”都未必是真实,弄到人们恐慌予谁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