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19

不谈百万,只谈亿

说到钱,假设马云、巴菲特或比尔盖兹,任何一个人给一亿令吉, 你会怎么花?有情侣的人,估计会带对方去几次的浪漫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在社交媒体大撒狗粮。倘若给我, 大概也就和很多人的梦想一样,环游世界几圈才可以发表“ 人生无憾”的宣言。不过现实给我泼了一杯冷水,随便踩我几脚,眼前是没一亿, 倒是可以看到一亿像素的手机。 我以为小米明年或许会推出这款产品, 不料在9月24日就率先曝光,名为MIX Alpha概念机。华为Mate 30系列发布会刚结束不久, 小米这款手机可说立即抢了全球镁光灯的焦点,成为众人的话题。 尤其是MIX Alpha全新的“环绕屏”设计,前后完全是屏幕, 握在手上不知道会不会在屏幕沾满指纹。同时, 这款概念机完全没有实体按键, 以致我也好奇要如何降低用户的误触几率。但毕竟是概念机, 不能以量产机的角度去对待,希望明年可以尽早看到这款手机诞生。 至于没有实体按键可说是非常前卫的做法,亦与屏幕设计有关。 刚推出市场不久的vivo NEX 3就端出了“瀑布屏”,屏占比高达99.6%, 完全没有实体按键,而采用隐藏式的触感按键;华为Mate 30系列也有“瀑布屏”,不过只有Pro版本取消音量按键, 但依然保留电源按键。猜想是要试水温, 看看市场可不可以接受无按键的操作。 说到屏幕,我猜想后置镜头日后会不会也变成升降镜头, 如此一来手机背部能完完全全变成第二个屏幕, 无需像折叠手机这么厚重,这不失为一个新尝试。 这期专栏主角就是手机后置镜头的像素, 三星电子与小米合作研发了新款ISOCELL Bright HMX感光元件,可说掀开手机摄影革命。 一亿像素究竟是什么概念? 就好像问我要用几天数完一亿令吉钞票这样的茫然。 这款感光元件只有1/1.33吋, 据悉能够拍摄非常细致画质的照片,低光环境拍摄不成问题。 最重要还备有Smart-ISO, 可根据光源环境调整相应的感光值,即大白天就切换低ISO模式, 夜晚就会调到高ISO模式,但又不会过高,以免产生很多杂讯。 根据早前三星透露的信息, 这款感光元件还能以30fps的速度录制解析度高达6K( 6016x3384)的视频。 理论上来说,这个感光元件几乎可以“杀”掉单眼相机,唯, 只有亲身测试才知道是否媲美单眼相机。需延伸探讨的, 用户真的需要这么高...

华为Mate 30系列以光亮圆环重构视界

华为年度旗舰机Mate 30系列成功集结各种“黑科技”,从硬体配备直至软件均变得更强悍和卓越,尤其在视频拍摄与摄影功能。 第一个亮点莫过于光亮圆环,从方到圆的相机模组设计,有人吐槽,有人赞赏。然而重新认真看待,这次镜头可不是例常升级,反之重新为Mate系列找了一个新定位。千万别以为是一个供商务用途的旗舰机,这次是要打造一个电影拍摄和摄影的强大机器。 第二个亮点是Mate 30 Pro机身毫无实体音量按键,仅仅保留一个电源实体按键,用手指在左右侧面屏幕滑动即可调整音量。Mate 30则继续保留了这些实体按键。但是,如果你在耍脸书、IG故事或WhatsApp传来的视频,音量突然暴增,这个虚拟按键可能就无法让你来得及关掉音量。由于这次是采用88度超曲面“瀑布屏”,左右两侧都允许用户使用虚拟音量按键。 搭配电影镜头 这一场发布会以Rethink Possibilities(重新定义可能性)为主题,第三个亮点当然是主菜,配上四颗徕卡认证的后置镜头,分别是各有4000万像素的“SuperSensing Wide”(超感光摄像)镜头(f/1.8)和“Ultra-Wide Cine”(电影摄像)镜头(f/1.6,OIS防抖)、800万像素长焦镜头和3D深度感应镜头。当中的Mate 30 Pro可以拍摄最高7680fps的超级慢动作视频,如果使用这个度数,视频的解析度肯定要牺牲了,只能用到720p,有舍必有得。 不过这一回就没有P系列的50倍拍月亮的超高变焦,长焦镜头只拥有3倍光学变焦、5倍混合变焦和30倍数码变焦功能,但经我测试,P系列的潜望式镜头是会强一些,Mate系列我会建议使用3-10倍之间。 毫无意外,Mate 30系列也搭配了最新麒麟990处理器,换言之,其手机也可以支持4K 60fps视频拍摄。对于Mate 30系列的5G款式,自然就会搭配麒麟990 5G版本的处理器。 隔空手势操作 6.62吋Mate 30和6.53吋Mate 30 Pro的电池容量不同,分别有4200mAh和4500mAh。两者均支持40W有线和27W无线快充技术。值得一提是,Mate 30 Pro还备有隔空手势操作,早前LG和三星(用S Pen)也有这种操作,三者之间都还在试水温,这个功能还无法看到有很格外亮眼的做法,可能未来还有些改进。另一...

人造肉更健康?

(Photo by Paul Hermann on Unsplash) 人造肉会不会更健康?没有人可以给准确的答案,但,每样新食品诞生,总有人想要去比对现有的产品,仔细检测各个层面,看何者更为优异。 尤其涉及到长期在市场销售和进入众人嘴巴的产品,谁能预估有关食品所构成的未来影响。 过往很多人高喊少吃肉救地球,如今为了救地球,你愿不愿意牺牲个人饮食习惯?这道题目就好像询问一个人要不要割肉喂鹰,舍己救地球这么伟大的命题。说实话,并非每个人有崇高的精神理想,每个人的饮食习惯背后都有其独特原因。比方说要求禁止一次性的塑料吸管,对残障人士或病人而言,他们恐会不同意。然而,禁塑政策推出后,是否有顾虑到这班少数群体的福利? 什么是人造肉?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Lightlife、Modern Meadow、Mosa Meat以及Finless Food都是灸手可热的人造肉产业,但要务必划清人造肉定义:第一、是基于植物蛋白所配制的“素肉”,拥有肉的外表、颜色和口感;第二、采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植实验室肉类,姑且也能称为“试管肉”。 人造肉与素肉差别 这些人造肉与平常吃到的素肉、素鸭、素鱼有什么差别?最大差异或许是食材和烹调方式。人造肉是抽取植物蛋白所制成,过往餐桌上的素肉都是由菌类、豆腐或豆皮而制,接着借用味道、酱料烹调而成。人造肉改变了豌豆、蘑菇蛋白的蛋白结构,再加入调味料,让人造肉有肉的质感味道。进一步聊的话,为什么用豌豆蛋白?除了涵盖更多人类所需的氨基酸,价”格也比较稳定,没有太大起伏。 (Photo : Beyond Meat Facebook) 至于普遍上大家所熟悉的素肉,没有太复杂的成分,面筋和豆类制品是主要食材,比方说素鸡,实际上由黄豆加工而成,将一片片的豆皮卷起来变成“鸡腿”形状,经过蒸煮定型。需知的,这类以豆制品为原料的素肉通常含有氯化镁、盐、焦糖色素及油脂。素肉加入调味料和塑形后,再看需要什么风味而经油炸,增添口感。有些素肉口感、肌理纹路、颜色、香味越来越倾向真肉,有时素食人士吃了以后,都难以置信可以制成如此真实的仿肉口感。 对于在实验室里培植的人造肉,则是抽取动物干细胞培植成肌肉,然后再变成肉条,搅成肉碎而成肉饼。现阶段...